数智时代的到来对于教育意味着什么?未来教育如何应对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?5月15日,由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主办、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承办的莞教论坛——“松湖论教”举办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、中小学校长齐聚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,围绕“数智时代下未来教育的挑战与机遇”分享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,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
据悉,本场活动是2023年“莞邑良师”人才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。“莞邑良师”人才活动周于5月12日正式启动,期间将陆续推出十多场高品位、高规格活动。
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刘坚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,清华附中合作学校管理委员会主任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殿军,北京大学创业学院院长、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等教育名家,以及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万飞、东莞市第一中学校长熊盛才出席会议。
东莞市委教育工委委员、市教育局副局长杜润江,东莞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同志、各镇街(园区)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同志、教研员,多所市直属学校、镇街学校,以及松山湖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成员校的校长及骨干教师代表约300人参加活动并聆听学习。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副校长陈树新主持活动。
杜润江在致辞中阐述东莞市高规格启动2023年“莞邑良师”人才活动周活动的重要意义。他谈到,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是东莞市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他期望,借助“松湖论教”的契机和平台,诸位教育名家能一如既往地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“把脉”诊断、建言献策。
随后,专家学者共同为数智时代下的未来教育建言。
刘坚以“中国教育如何应对未来的复杂性”为主题,着眼于基础教育重大转型的关键节点,分享他对选课走班、项目学习的看法及建议,认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。他对松山湖未来学校高一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“每人一份课程表”,激发学生寻找自己的专属学习方式的实践,表示赞赏。
王素以“未来教育如何应对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”为主题,阐述了她关于新的学习方式、学习要求、学习特征的观点。在她看来,数字化、智能化对未来工作和人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,教育对人的培养需要适应新的工作需求,注重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、创造性和想象力。
王殿军以“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”为主题,从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冲击切入,带领大家深入充分地认识智能时代的数据特征。“让学生变得更聪明,让聪明的孩子成为最好的人工智能专家。”王殿军认为,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改进学校教育、人才评价和培养机制,建立个性化、自适应的培养体系,构建从学科知识评价到综合能力评价的评价变革。
陈东敏在“从马斯克看未来工程师的培养”主题报告中呼吁重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,提出重新定义基础知识、教科书、教学方法。拥抱人工智能,让其成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工具;更要驾驭人工智能,实现人与机器人共存。
万飞以“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未来创新人才培养”为题,阐述他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以及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。在他看来,创新人才应从培养模式转向涵养模式。学校应该允许犯错、宽容失败,让校园生长学生的想法,才能激发学生潜能,培养自主发展能力。
圆桌论坛将本次“松湖论教”活动推向新高潮。与会教育名家围绕“数智时代下未来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与路径”这一话题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。圆桌论坛由万飞主持。
“驾驭人工智能。”陈东敏认为应该拥抱人工智能,引入人工智能,它和数学语文一样重要。
刘坚认为,选课走班与项目学习的本质都是引导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,而不是只面对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。他强调,教育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,优秀的文化一定会滋养善良的人性,坚守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。
王殿军表示,要借助足够牛的人工智能,培养更牛的人工智能人才,把逻辑思维转换为数据思维;同时借助人工智能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自我,发现人存在的独特价值。
王素认为,教育是培养完善的人格与内驱力,而不是行为;未来教育要树立大格局观,为世界未来教育贡献中国力量。
熊盛才认为校长要带领学校实现三个赋能:赋能管理、赋能教师、赋能学生,东莞教育人要主动承担责任,积极探索东莞未来教育的发展。
论坛结束后,万飞为刘坚、王素、王殿军、陈东敏等嘉宾颁发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专家顾问聘书,期望诸位专家为学校发展“把脉诊断”,建言献策。